11月30日,图书馆袖珍讲坛系列“君子文化”系列讲座第四期顺利开讲,本期讲座以“君子的本质特征:中庸之道”为主题,由我校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德常教授主讲,70余名同学参加。
讲座伊始,岳德常教授对《中庸》进行了新解读,所谓“中庸”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不偏不倚、不走极端,而是坚持遵道而行,不偏离也不改变,始终一贯地坚持下去,这是儒家君子的本质特征。他指出,我们要正确地理解中庸,必须联系《大学》中的“大学之道”,必须踏上“大学之道”进入“光明区”的人才能对中庸有正确的理解和体验。《大学》与《中庸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《大学》告诉人们什么是“大学之道”,为人们打开一条通向“光明区”的道路,《中庸》则告诉人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轨迹保持在“大学之道”上。
为加深同学们对中庸的理解,岳德常教授参考了弗洛伊德的“冰山假说”,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、自我、超我三部分组成,人们所意识到的动机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,水面上可见的部分是被我们认识到的动机,在水面下还存在着未被我们认识的“自我”和“本我”。借用这一假说,岳德常教授对《中庸》第一章进行了新的诠释,正是那些隐藏在人们潜意识深处的“自我”和“本我”在实际上控制着人们的行为,引导人们偏离大道,儒家君子要实现自己的天命,所以就要“格物致知”,把理性意识深入自身人格内部,看清冰山底部的“自我”“本我”,把它置于理性支配之下,把自己的生命轨迹保持在“大学之道”上。他认为,“大学之道”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坐标系,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坐标系,通过坚持遵道而行,人们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天命,同时也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他的解释既符合儒学义理,同时又贴近现实生活,简洁明白,逻辑自洽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,而且还揭示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“彼此契合”“互相成就”,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,也具有重要价值。
讲座最后,岳德常教授强调说,要从天命角度认识自己,认识自己的目的就是成就完满的人生,实现人生的使命。